美军的装备体系一直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,很多人觉得它性能出众、维护简单,并且可以与盟友顺利对接,这种形象一直以来被高度推崇,给人一种天然的优势感。可是,最近兰德公司发布的报告却打破了这种看法。2025年9月10日,兰德发布了名为《提升美国欧洲空军伙伴互操作性》的研究报告,指出了美国空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巨大漏洞:即使是同款的F-35或F-16战机,盟国之间也无法互相修理对方的飞机。
根据防务新闻的报道,问题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小问题,还涉及到安全协议和历史遗留问题,这让美式军备的“神话”显得破灭。虽然美国和中国的直接冲突还没有发生,但这些内部的矛盾已经开始浮现。
F-35本是一个联合项目,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都大量配备了这种飞机,理论上,备件应该可以互换,地勤工具也能共享。然而,实际上,由于安全原因,盟国之间无法随意交换维修人员。举个例子,美国版的F-35A战机的传感器数据接口加密非常高,如果欧洲的维修人员想接手检查,必须经过多层审批才能获取密钥,否则根本无法进行维修。报告中提到,像加油和挂弹这样简单的任务还可以,但涉及到更复杂的维修,比如武器系统的调整,就需要美国方面的专门人员来处理。
再来看F-16战机,这款老牌战机的问题更加复杂。欧洲六个国家总共拥有近600架F-16,且分为六个不同的批次,发动机从普惠的F100到通用电气的F110都有,氧气系统也各不相同,有些采用液罐补给,有些则是机载生成的。报告举了一个例子,美国希望借用欧洲F-16的模拟备份来为自己的一些F-16提供支持,但在接上线缆后,电压不稳定,导致仪表出现故障。地面设备的问题也很大,有的拖车使用的是美标电压,有的则是欧洲标准,维修技术人员不得不现场学习如何应对这些差异。
兰德团队在调研时,翻阅了北约的相关文件,并对比了实际情况,发现这些不兼容的问题并不是新的问题,早在1950年代的标准化协议就已经埋下了隐患。随着出口定制和不同批次的不断变化,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,通用化的目标几乎变成了空谈。
这些问题在平时可能还能应付过去,但一旦进入实战,这些裂痕就会暴露出来。美空军提出的敏捷作战就业(ACE)理念,旨在应对亚太地区的高强度对抗,通过分散的小分队、机动基地和盟友协作来进行作战。然而,报告指出,如果各国军队的互操作性不强,后勤保障就无法跟上,机动性也会大打折扣。飞机在转场过程中,如果基地设备不对口,就只能通过空中加油来勉强维持,油耗飙升,成本大幅增加。兰德公司建议,如果能够利用当地人员和设备进行维修,而不是依赖美方全程随行,那么敏捷作战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灵活性。
目前,F-35的A、B、C三个变体之间的液压泵压力阈值差异达到10%,而出口型还增加了防火墙,导致挂弹和瞄准系统出现卡顿问题。虽然这个理念的口号喊得响亮,但实际落实起来却非常困难,空军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补课。
报告不仅仅局限于F-35,还扩展到F-16战机,甚至涉及到整个欧洲的装备问题。报告指出,沟通链条太长,从空军总部到系统项目办,再到各国单位,协调起来就像拉锯战。兰德公司走访了多个基地,发现许多工具箱的兼容性差,螺丝规格也是英制和公制混杂,技术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适应这些差异。北约的标准化协议本是为了简化后勤工作,推行通用协议,但由于历史包袱过重,安全协议也限制了共享数据。
虽然报告没有直接涉及亚太地区,但其背后的逻辑更加复杂。亚太地区的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,盟友包括日本、韩国和澳大利亚,机型跨度非常大。比如,日本的F-15J采用了更多的国产部件,F-2虽然基于F-16,但翼展更宽,导弹挂架也有所偏移,兼容性问题非常突出。韩国的F-16电子舱存在脱节问题,而F-15K的时代也相对落后,数据总线不匹配。亚太地区的岛链分散,维修延误意味着战机容易成为靶子,敏捷作战在这个地区的可行性更低。
兰德公司强调,互操作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关乎盟友之间的信任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线人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搭建合作桥梁,而上层的政策则必须跟上。兰德公司建议,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,首先从欧洲开始,优先解决数据共享和联合培训的问题。
空军方面反应较快,10月已经开始评估盟国的生产能力,并组织演习来测试设备的周转能力。希腊和波兰等地理上较近的基地,已开始尝试F-16的氧气补给。MVI软件的升级和接口标准化的推进也在加速进行。
美式军备的“神话”本来靠宣传堆砌,“易养护、互通用”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半个世纪,但一旦细节被深入探讨,就会发现问题重重。兰德这次从机库的痛点出发,报告长达150页,图表密布,铁证如山。
防务新闻报道发布后,评论区引发了热议。有网友表示,这篇报告像是给美国盟友敲响的警钟,呼吁各国之间多做实事,少做表面文章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